长颈鹿曾被称作“麒麟”?上图东馆让文献中的动物“跃然纸上”
正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的“奇兽传说”展,围绕“奇兽”主题,从上图馆藏典籍出发,让记载于文献中的动物“跃然纸上”,使深藏于书阁的典籍“重焕生机”。今年适逢郑和下西洋620周年,展览以“麒麟贡”故事为引子,串联50余种典籍,分别讲述麒麟、狮子、犀牛、凤凰、鲸和龙六类动物的历史与传说。
整个观展过程中,观众可以欣赏到《卤簿图》《营造法式》等珍稀典籍中的动物形象,了解到《坤舆图说》《职方外纪》等典册在东西文化碰撞下对异域物种的描绘,并重温《本草纲目》《山海经》等经典著作中或神奇或真实的动物故事。同时,展厅现场设置多处现代出版物阅览点,观众可随时翻阅展览相关内容,让典籍不再遥不可及。

麒麟的变化
麒麟是祥瑞的象征,作为古人想象中的神兽,麒麟究竟长什么样?追溯相关的典籍和文物可以发现,麒麟的形象是不断变化的。
在秦汉时期,麒麟造型的特点是头长独角,形似鹿或马。六朝至隋唐时,麒麟的角尖变弯曲,并演化出翅膀。宋元之后,麒麟的造型则逐渐转变为龙头鳞身的形象。麒麟虽出自想象, 却不是凭空捏造的产物,而是一段集体意识的凝聚呈现,千百年来既有传承也有变化。
比如在北宋时期由国家颁布通行全国的建筑法典《营造法式》中,麒麟作为一种建筑的纹样,变为了双角的龙头形象,一直延续至今。
由明文献学家、藏书家王圻及其子王思义撰写的百科式图录类书《三才图会》中,麒麟也以“龙化”的面貌呈现出来。在明清时期,龙头、鹿蹄、浑身长鳞的麒麟形象逐渐占据主流。
不过,在明代初期时却出现过一段意外的“小插曲”,长颈鹿,这种来自遥远非洲的动物,一度占据了“麒麟”的称号。永乐年间,郑和多次被任命率舟师出使南海西洋以至西域诸国。其间,途经的国家进贡过多种“殊方异兽”,其中就有被称为“麒麟”的长颈鹿。明朝最后一次“麒麟贡”之后,清朝就没有再引进过长颈鹿,因而这支绵延 200多年的插曲,并没有最终改变麒麟的形象。
那么典籍中的长颈鹿,曾经有过多少个名字?在《坤舆图说》中,它被称为“恶那西约”;《初使泰西记》中,是“支列胡”;在《伦敦与巴黎日记》中,被称为“高脚鹿”;《环游地球新录》里,是“支而拉夫”;《出使九国日记》中,为“鹿豹”;《瀛环志略》里,称作“长颈鹿”;日本蒙学读物《泰西训蒙图解》中,保留了曾经的名称“麒麟”。
展览的趣味
趣味十足的多媒体展项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。策展团队与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师生合作,结合典籍,为奇兽专题创作了八组不同形式的多媒体互动装置。观众可欣赏古色古香的原创动画短片,与灵动的狮子共舞,或置身于神奇的幻想森林之中……
此外,策展团队特邀数位插画艺术家、手账达人、涂鸦艺术家为展览进行专题创作。这些图像化呈现与艺术化再创作,无疑会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和亲子家庭的关注。
策展团队还邀请所有大中小读者化身“典籍侦探”,用问题解锁书中的奇兽密码。“奇兽101问·好声音征集”一经推出,便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读者朋友,短短两周就征集到好声音百余条,目前最小的参与者只有两岁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热门头条